“中國—東盟科技產業合作委員會”日前成立,其組成人員主要有中國和東盟十國有關科技產業機構及企業代表。委員會首批成員單位共60家企業,其中中方25家,東盟35家。中國和東盟如何通過科技產業提升合作“含金量”,打造更高水平的中國—東盟戰略夥伴關係,成為雙方關注的焦點。
由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啟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的“中國—東盟科技產業合作委員會”日前正式成立。根據簽署的《關於加強中國—東盟科技產業合作共贏共識》,中國—東盟科技產業合作委員會是“中國與東盟國家工商界、科研機構和企業間的非官方、非營利性商務合作組織”,組成人員主要有中國和東盟十國有關科技產業機構及企業代表。
科技產業合作潛力大商機多
中國和東盟在科技產業合作上有哪些側重領域?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執行理事長許寧寧告訴《經濟日報》記者,中國與東盟十國科技產業方面互補性很強,在航天、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清潔能源、自然資源深度加工等諸多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間。“中國—東盟科技產業合作是中國和東盟戰略夥伴關係的組成部分,加強這方面合作有利於進一步激發雙方的合作活力,使雙方地區的增長更具可持續性。”許寧寧表示。
啟迪控股董事長王濟武認為,“一帶一路”的合作絶不是簡單地向外輸出一般的,甚至過剩的產能,更重要的是科技方面的合作。
新加坡駐華大使羅家良認為,東盟人口超過6億,市場巨大。東盟經濟增長速度高於世界上大部分經濟體,有望發展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全球製造商。中國和東盟之間的科技產業合作有很大的空間和潛力。
加強溝通找準創新著力點
許寧寧說,大多數東盟國家都有科技產業政策,經濟發展規劃裡面也有科技內容,有對科技產業化的基本考慮。政府部門應積極對接各國之間的科技產業政策。這種對接對於產業界找準合作切入點非常重要。由於有些產業具有敏感性,個別國家可能會擔心合作後會失去自己的產業優勢,因此尤其需要政府部門加強政策溝通和對接,把各自的產業發展規劃政策放在一起來討論,有利於產業界找準創新著力點,否則很容易在開展合作方面事倍功半。
文萊國家工商會會長卡瑪魯丁介紹,文萊國家工商會在科技領域一直非常注重推動中小企業的發展,並給它們提供大量的幫助。特別是在技術和能力發展方面,為各個科技企業提供新的商機和信息。據瞭解,文萊“2035年遠景展望”提出了三大奮鬥目標:到2035年,擁有受過最高國際標準教育和技術熟練的人民;人民生活質量進入全球前十行列;充滿活力的可持續發展經濟,人均收入進入世界前十名行列。為實現這些目標,文萊實施由八大戰略構成的國家戰略部署:教育戰略、經濟戰略、安全戰略、機制發展戰略、本地企業發展戰略、基礎設施發展戰略、社會保障戰略和環境保護戰略。
印尼工商會館中國委員會副主席張錦泉表示,從知識共享和科技合作的程度來說,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印尼之間的合作在不斷加強,涉及人才交換、電商等領域。中國—東盟科技產業合作委員會將會進一步引領中國和印尼經濟和科技行業的發展。
共築科技產業合作新生態
啟迪控股副總裁、啟迪數字集團董事長趙東建議,應該充分利用中國—東盟科技產業合作委員會平台,針對每個國家的不同情況一起建立一套適合科技企業技術和中小企業發展的生態系統。這個過程不能僅僅依靠科技企業去實施,還需要金融以及產學研前端的很多支持。“最好最新的技術不一定在大公司裡,但往往是在孵化體系中。因此,希望我們與東盟各國建立一種跨行業跨領域的生態體系,整合全球資源共同推進中國和東盟科技產業的發展。”
新生態呼籲新思路。“談到科技千萬不要總是想到虛擬、雲端、大數據等。中國和東盟在科技產業合作方面應該是多層次的。”馬來西亞英迪教育控股集團創辦人兼董事長陳友信指出,比如東盟國家農業資源豐富,在科技助力農業方面有廣闊的市場。
清華大學應用化學所所長劉德華認為,東盟生物質能、水能豐富,在能源領域應打開思路開拓新的合作空間。可再生能源從技術轉移、資金投入到產品貿易,中國和東盟都有巨大的合作機會。
新生態也需要新支持。廣西大學副校長范祚軍建議,“應該為中國企業走進東盟建立智庫,幫助企業諮詢決策和培養人才。希望企業能夠投入智庫建設,與智庫緊密合作。這種緊密合作不是為了某一個課題展開臨時的課題研究,而是需要智庫持續跟蹤企業,長期聚焦研究企業所遇到的問題,提供切實有效的方案”。
2017主要經濟指標及數據:
■生產總值 GDP US$2,765.8 billion
■人均生產總值 GDP per capita US$4,308
■生產總值增长 Real GDP growth 5.3%
■通貨膨脹 Inflation n.a.
(Source: https://data.aseanstats.org/)